近期,一些西方政客和媒体持续炒作所谓“中国产能过剩论”,宣称中国政府“大力补贴其优先考虑的产业”,造成电动汽车等新能源领域产能过剩,引发中国产品以低价在海外倾销,损害了他国企业和工人的利益。深入分析这一论调,不难发现其贸易保护主义的实质和对中国产业快速发展的担忧。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成功是国家战略引领、企业接续奋斗、消费市场培育与基础设施等相关保障体系持续完善的共同体现,是开放竞争的必然结果。面向未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将会以更加开放合作、更为互惠共赢的姿态,让绿色发展的成果遍及世界。
1ONE
新能源汽车产业不存在“产能过剩”问题
首先,从新兴产业发展规律看,在总需求没有达峰之前,不存在产能过剩问题,更多的是产能更新换代。尤其是在作为新兴产业的新能源汽车领域,技术与产品迭代速度非常快,每一次迭代都会有大量企业和投资涌入,从而形成新的产能,同时原有不适应竞争的旧产能则有些会被出清。新的产能形成与旧的产能出清,是新兴产业发展的常态。
其次,从全球新能源汽车供需关系看,产能不足是当前的主要矛盾。新能源汽车已成为世界各国推动汽车、交通低碳发展的共同选择,2023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1465万辆,较2014年增长约42倍。据国际能源署研究,为实现碳中和目标,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需要达到4500万辆,当前各国的现状和投入尚不能满足全球绿色转型的需要。在全球化大发展的背景下,如何结合全球分工发挥各国比较优势,通过开放合作提升新能源产品的性能、质量和成本经济性,持续增加性价比高的产品供给,才是未来实现全球产能平衡、推动绿色发展的关键。
2TWO
清醒认识“产能过剩”背后的贸易保护主义实质
西方部分政客提出“中国的产能过剩扭曲了全球价格和生产模式”“中国电动汽车从政府提供的补贴中获益,产品价格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等观点,实则是西方国家不尊重市场和经济规则转而进行贸易保护的借口。近些年,一方面,欧美推行“去风险”和“近地化”的原则,直接采取高额补贴、税收优惠等手段推动产业链的回流。如美国《通胀削减法案》提供约3700亿美元补贴支持电动汽车、关键矿物、清洁能源及发电设施的生产和投资,其中电动汽车税收抵免直接将中国排除在外。另一方面,欧美挥舞贸易保护主义大棒,通过设置贸易、低碳、合规壁垒等方式妨碍全球自由贸易。这与20世纪美日在纺织纤维、汽车等产业的贸易摩擦中美国以“生产过剩”为由的贸易打压如出一辙。这种试图扰乱全球经贸秩序和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行为,违背市场经济规律,将对全球经济和气候合作进程造成严重冲击。
3THREE
客观看待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和优势
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建立在应对气候变化和推动全球低碳发展的战略愿景之上,其发展的初心始于治理大气污染、保障能源安全。正是基于这一初心和目的,中国在汽车能源转换对传统产业的颠覆性变革中审时度势,果断作出发展新能源汽车的重大决策部署。因此,从一开始,中国的产业发展就绝不存在将别国视作对手、意图摧毁别国产业的意图。
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是在全球化和开放合作的背景下,由国内国际力量共同推动的结果。在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坚持开放合作,不断扩大开放水平。特斯拉上海工厂作为首家外商独资车企,实现当年开工、当年竣工、当年投产、当年上市,2023年其产量已占到特斯拉全球产量的约50%;大众、宝马、博世、英飞凌等各国企业深度参与,成为产业全球化发展的典范。
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优势建立在技术创新驱动基础之上,绝不是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结果。国家设立电动汽车重大科技专项,确立“三纵三横”研发布局,行业企业加快创新步伐,动力电池、新型充电、高效驱动等技术持续突破,带动产品性能和经济可及性的提升。例如在电池领域,量产的动力电池单体能量密度从2012年的130瓦时/公斤提升至当前的300瓦时/公斤,技术进步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核心动力。
4FOUR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将为全球汽车和交通绿色变革贡献更多力量
新能源汽车全球发展的不均衡性正在日益显现,如中欧美三方新能源汽车销量份额占全球总份额的94%,其中中国占到60%以上,各国渗透率呈现出高者愈高、低者平缓的分化情况。部分先发国家在电动化向纵深推进过程中遇到了产业、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壁垒;更多新兴国家基于绿色发展的诉求开始推动汽车电动化,但却面临着推广基础薄弱、经验缺乏、产业与技术能力不足等问题。
合作共赢是解决不均衡问题及实现全球协同的重要选择,也正在引起更多国家关注。如泰国推动电动化的重要方式是开放合作,希望引入更多的外国投资者,其目标是4年内汽车产业引进投资达1万亿泰铢;德国作为传统汽车强国,希望在汽车数据流动和技术创新方面进一步推动合作与标准协调;澳大利亚、新西兰希望在全球范围内增加更多电动汽车的进口;西班牙、匈牙利等积极改善营商环境,以吸引更多跨国车企的合作。
中国在促进全球新能源汽车与交通转型中的积极作用正在凸显。一方面,中国汽车产业对外开放水平持续提高,是全球汽车产业的重要市场和供应链中心,大众、宝马、特斯拉等跨国巨头车企与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体系紧密相连,充分利用中国的市场、技术、供应链优势,正在实现向“在中国,为世界”的转变。另一方面,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利用出口、投资、技术、人才合作等多种方式加速融入全球,通过多样化的合作方式支持全球汽车产业转型,不断加强全球产业协作能力,为全球汽车和交通绿色变革贡献更多力量。
来源:电动汽车百人会